“開車不飲酒,飲酒不開車”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酒桌上道一聲“我是開車來的”已成為婉拒飲酒的充分理由。
現在,酒桌上又出現了另外一種飲酒的說法“我正在吃頭孢”,吃了頭孢就不能飲酒?頭孢+美酒,是致命毒藥還是只是拒酒托辭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
先來聊聊酒精的代謝之路:
無論是白酒、紅酒或者是其他酒類飲品,其中主要的成分都是乙醇,乙醇經口進胃,再通過胃粘膜吸收入血,絕大多數隨血液循環最終到達肝臟,在這里,乙醇先被肝臟里的代謝酶轉化為乙醛,繼而變為乙酸,最后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在這個過程當中,中間代謝產物―乙醛,具有擴張血管、心跳加速、神經緊張等作用,是引起“醉酒”的重要原因。
評價酒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肝臟對乙醛的處理能力,能將乙醛迅速轉化為乙酸者,就可以“千杯不醉”;反之,難以代謝乙醛者,往往會“逢杯即醉”。
不少人試圖通過多喝酒來增長酒量,其實,乙醛代謝的能力完全取決于先天遺傳背景,頻繁的“酒精考驗”并不能讓乙醛轉化加速,只不過讓人體更加熟悉和適應乙醛中毒狀態,反而不利于身體健康。
有一種反應叫做“雙硫侖反應”:
通過之前的簡要科普,我們不難了解到:乙醛濃度過高會引起醉酒癥狀。
那么,什么樣的情況下會出現乙醛蓄積呢?最容易想到,也是最常見的原因當然是過量飲酒,大量乙醇在短時間內進入血液,造成乙醛濃度迅速升高,猶如滂沱大雨誘發山洪爆發。
另一種情況則是相對少見,卻更具有隱蔽性和危害性,雖然飲酒不多,但由于某種外界原因造成乙醛代謝障礙,導致乙醛濃度升高,這就是本文主角――雙硫侖反應。
雙硫侖本身是一種戒酒藥,能夠抑制乙醛向乙酸的轉化,服藥后即使極少量飲酒也會出現面部潮紅、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從而使嗜酒者建立起對酒精的厭惡反射,最終達到戒酒的目的。
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很對藥物也和雙硫侖具有類似的化學結構,同樣會導致乙醛蓄積,誘發中毒反應。
最常見的莫過于大家非常熟悉的頭孢類抗生素,如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頭孢美唑、頭孢替安等。
此外,甲硝唑、替硝唑、沙丁胺醇、氯霉素、酮康唑、胰島素等常用藥物也有誘發雙硫侖反應的副作用。
雙硫侖反應大多發生在飲酒后半小時內,其嚴重程度與服藥劑量、飲用酒量呈正相關,常表現為皮膚潮紅、結膜充血、視力模糊、惡心嘔吐、頭痛頭暈、步態不穩、煩躁不安等癥狀,少數人甚至出現休克、肝損傷、心肌梗死乃至死亡。
癥狀輕微者可以自行恢復,但對于病情嚴重者,則需要即使給予催吐、洗胃、利尿、吸氧等治療,促使癥狀盡快消失,預防嚴重后果的發生。
由于這些藥物對乙醛代謝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持續時間甚至可能長達數天,因此,建議在用藥一周內都不要飲酒,還要避免含酒精成分的藥物和食物,如氫化可的松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藿香正氣水、酒心巧克力等。
對于老年人、幼兒、心臟病患者、酒精敏感者等特殊群眾,尤其需要重點防范,曾有家長給發熱的寶寶服用頭孢類抗生素,之后又用酒精棉球為寶寶檫浴退熱,微量酒精經皮膚吸收入血,加上頭孢藥物的雙硫侖作用,結果導致寶寶出現頭痛、心慌、胸悶、面色潮紅等癥狀。
和酒駕一樣,雙硫侖反應也會給人們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生活中,大家要像“開車不飲酒”那樣,嚴格遵守“吃藥不飲酒”的原則。
一旦發現有人飲酒后出現相關的不適癥狀,特別是當飲酒量與其平時酒量明顯不符時,也需要考慮雙硫侖反應的可能性,應立即停止飲酒,必要時要及時將不適者送院治療,畢竟,有心之過易避免,無意之失最難防。
注作者信息:內蒙古營養健康促進會 副會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HACCP食品體系內部審核員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員 王思露
文章屬原創,如有轉載請告知本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感謝頭條邀請!
看來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用藥安全意識,知道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后不能飲酒。但知道歸知道,一定要做到才好。這不,網上報道,春節前山東德州一位60余歲患者,因“感冒”服用“頭孢”后飲酒,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搶救無效去世了。
注射頭孢后多長時間能喝酒?至少在停藥后7天內不能喝酒。注意,是不能喝酒!!
應用頭孢類藥物之所以不能飲酒,是因為頭孢類藥物的一部分結構可以抑制肝臟在酒精代謝中的一種酶。正常情況下,酒精(乙醇)在肝臟中先代謝為乙醛,然后再代謝為乙酸,再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頭孢類藥物的這部分結構會抑制乙醛代謝到乙酸這一步的酶(乙醛脫氫酶),就使得乙醛在體內蓄積多了。乙醛有毒,多了就出現中毒反應了。
早先人們利用酒精代謝的這個原理,使用藥物“雙硫侖”(戒酒硫)來戒酒。雙硫侖的作用就是抑制肝臟代謝乙醛的酶。服了雙硫侖再喝酒,會出現明顯的不適,這樣來達到戒酒的目的。所以,這種反應又叫做“雙硫侖樣反應”。
每個人對酒精的反應不同,其實根子也在于這些代謝酶的活性和多少。
雙硫侖樣反應有輕有重,可以就是惡心、嘔吐,全身無力,也可以胸悶心悸,面色潮紅,頭暈頭痛,腹痛腹瀉、心跳加快,精神錯亂等等,一般情況下2-3個小時可以緩解,但嚴重者可以意識喪失、休克,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肝損傷等,若不及時治療就會有生命危險。還有一些人本來就有基礎疾病,一旦出現休克、心衰就不容易搶救了。我們曾經搶救過這樣的病人,因為氣管炎輸“頭孢”,一口酒下去就意識喪失、休克了,血壓降到50mmHg,以后搶救了幾個小時血壓才恢復。
由于藥物進入身體后代謝、排泄有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應用頭孢類抗生素時不能飲酒,停藥后至少7天內也不能飲酒。老年人、肝腎功能不好的患者,藥物代謝、排泄慢,在體內存留的時間會更長,停藥后不能飲酒的間隔要更長些,所以有學者還建議停藥10天到2周內不能飲酒。
除了頭孢類,還有不少藥物會與酒精出現“雙硫侖樣反應”。如抗菌藥物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呋喃唑酮(痢特靈)、氯霉素、酮康唑、灰黃霉素等,降血糖的格列本脲(優降糖)、苯乙雙胍(降糖靈)和格列齊特(達美康)、抗凝血的華法林等,都會發生類似的反應。
所以,為了用藥安全和療效,第一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第二,服藥時不要飲酒。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