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啤酒行業并購》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 1、為什么當年燕京啤酒選擇并購惠泉啤酒而不是雪津?
- 2、哈爾濱啤酒被百威收購
- 3、青島啤酒為什么會選擇大規模擴張的并購戰略
- 4、青島啤酒是國企、還是被日本朝日啤酒并購了?
- 5、為什么百威和嘉士伯會在中國大量地收購中國各地方的啤酒品牌?
為什么當年燕京啤酒選擇并購惠泉啤酒而不是雪津?
2003年,惠泉啤酒在消費者的品牌喜好度調查中奪回了第一名,而其年度銷售量更上漲了48%。惠泉成功在消費者的打造出新的魅力。贏得了民心,燕京并購它是合適的。
具體分析如下:
中國啤酒市場中觀環境分析:
?2003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啤酒生產和消費國?行業銷售收入前三名為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和珠江啤酒
?2004年,中國啤酒市場掀起并購浪潮,同業間并購在產業整合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國啤酒業由快速增值期進入相對穩定的小幅增長期:生產廠家眾多、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同時存在地方保護主義
?地產地銷的生產銷售方式,存在500公里的銷售半徑
目標企業優勢分析:
?1999-2001年惠泉啤酒產量和省內市場占有率連續三年排名第一。
?2002年福建是全國第三大啤酒市場,福建人均消費量全國第一。
?語言障礙與市場保守,使得許多國內外知名的品牌難以進入福建市場。而惠泉、雪津兩大本土品牌共占福建酒業六成以上份額,并筑起外商進入市場的保壘。
?福建不僅是燕京與青啤、華潤等企業爭奪華南市場的重要砝碼,也是企業進軍臺灣的橋頭堡。
?惠泉在一些南部省份有很大的市場占有率。
哈爾濱啤酒被百威收購
哈啤在2004年便被百威的母公司安海斯-布希(AB)收購 所占股權達99%以上 那時哈啤就已經成為了徹徹底底的外資企業
08年7月AB又被英博集團全資收購,收購完成后的新公司改名為百威英博(AB-Inbev)公司,新公司自然取得原公司旗下全部資產
所以現在哈啤集團就是百威英博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這其中涉及國有資產流失等很多問題 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匯源和可口可樂的并購案并未達成。
哈啤還是可以喝的,但已經是外國品牌了。弱肉強食,自然規律。做企業嗎,利潤永遠是第一位,也沒什么不對。我們不能說哈啤被收購了就不喝哈啤了吧。可口可樂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是美國佬的,可是我們還是在喝呀,不光中國,全世界都在喝呀。
這些外國公司做事很低調,就怕你中國人發現這個東西已經不是你中國人的了。 回過頭來說中國也一樣,在海外投資收購公司都是在默默地進行的,覺不會大張旗鼓的告訴外國人你們的石油公司有我們中國20%的股份,您說對吧!凡事都得辯證著看。如果說一個外國公司能把哈啤辦的更好,使企業文化延續下去,并且在國企改革中起到積極作用,那么讓他們管理也不一定就是壞事。
但是對于有些居心不良的投資,政府確實得考慮。該不批的就不能批。你像有些大的外資企業收購你一中國小廠。他們的目的是好好經營嗎?有可能要的就是你那塊地皮。拿個幾億收購,調腚就把原來工廠解散了,什么也不干,握個兩三年把地賣了就掙錢。你說那些工人多可憐。遠的就不說了,看看哈一工具,哈量。
青島啤酒為什么會選擇大規模擴張的并購戰略
市場競爭條件下,必須根據產品特性選擇其戰略,啤酒是低保質期,不適合長途運輸的產品,應采用就地生產就近銷售的策略。低毛利產品以必須依托規模效應實現超額利潤。所以其必須實施跨地區的大規模并購擴張。
青島啤酒是國企、還是被日本朝日啤酒并購了?
日本朝日持有青啤的股份,但沒有并購或是控股,因為國家不可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政治因素經濟因素都是不允許的。
為什么百威和嘉士伯會在中國大量地收購中國各地方的啤酒品牌?
覬覦中國市場的啤酒巨頭多了去,但是,喜力不溫不火,朝日進展不暢,唯有百威英博和嘉士伯,順利擠進前五,瞄準中國啤酒行業的“鐵王座”。
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之時,百威英博的手腕多少有點“奸雄”的意味。
準備到哪個區域建新廠,先跟四五個城市談判,簽下框架協議,然后等著這幾個城市互相競價,政策最優惠者得。最終公布前,誰都不知道百威英博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當年百威英博準備布局河北,同時跟石家莊、張家口、廊坊、保定談,最終把廠設在了保定清苑。在湖南、江西、云南等地區,套路都是這樣。
這或許與美洲略帶狂野的商業風格有關。但深居北歐童話世界嘉士伯,在中國的擴張風格完全不一樣:認清現狀、看準趨勢、忍辱負重、穩扎穩打。
如果說百威英博是啤酒界的“曹操”,那么,嘉士伯則可以稱為啤酒界的“司馬懿”。
覬覦中國市場的啤酒巨頭多了去,但是,喜力不溫不火,朝日進展不暢,唯有百威英博和嘉士伯,順利擠進前五,瞄準中國啤酒行業的“鐵王座”。
雖然百威英博和嘉士伯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為20%左右,但因它們在多個區域市場稱雄,且包攬了利潤豐厚的高端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所以,說它們攻占了中國啤酒半壁江山,一點也不為過。
說真的,現在已經到了外資啤酒讓華潤雪花青島燕京們“膽寒”的時候了。如果嘉士伯接手朝日成為青島啤酒二股東這一傳言成真,那么,這種恐懼或將支配中國啤酒行業的下半場。
并購狂人百威英博
說百威英博是啤酒界的“曹操”,并不僅僅指其“奸詐”,更多的是依靠魄力和雄心成就的霸業。
一個比利時的啤酒公司,2004年合并美洲飲料公司組建英博,2008年520億美元收購百威,成為世界啤酒“老大”,2016年1060億美元收購“老二”南非米勒,旗下擁有百威、科羅娜等數百個品牌。
雖然百威英博的總部在比利時,但實際上它更應該被稱為一家美國公司。
而百威英博在中國市場的進階之路,正伴隨著它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
之所以將這家公司簡稱為“百威英博”,關鍵在于2008年英博和百威的合并。組成百威英博之后,這兩家啤酒巨頭在中國的布局正式合成一股力量,一舉進入中國啤酒五強。
此前,英博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主要在東部,江蘇、浙江、福建,10年時間收購了江蘇的三泰和金陵,浙江的雙鹿、石梁、浙東,還有湖北的金龍泉和湖南的長沙。百威收購哈啤后,主要業務在東北。
至此,百威英博的“東部戰線”初現雛形。合并之后,不僅并購的“彈藥”更充足,而且,對中國地方品牌形成的“威懾力”更強悍。
在巨頭看中的市場,地方品牌“要么投降、要么打死”,能選擇的頂多是賣給A還是賣給B。
賣給雪花的,只能留下產能和渠道;賣給百威英博和嘉士伯,品牌能留下,但已然成為外資。
在這之后,百威英博在中國市場的并購從未停過,2011年河南維雪、大連大雪,2012年牡丹江啤酒,2013年河北唐山,2014年吉林金士百,2015年增持珠江啤酒……
關于《啤酒行業并購》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