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是經過麥芽制造、麥芽汁制造、發酵、過濾滅菌、包裝這幾道工序制作出來的。
1、麥芽制造:大麥(也正在試驗用小麥)浸漬吸水后,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發芽,發芽時產生各種水解酶,如蛋白酶、糖化酶、葡聚糖酶等,這些酶可將麥芽本身的蛋白質分解成肽和氨基酸,將淀粉分解成糊精和麥芽糖等低分子物質。發芽到一定程度,就要中止發芽,經過干燥,制成水分含量較低的麥芽。
2、發酵:麥芽汁經過冷卻后,加入酵母菌,輸送到發酵罐中,開始發酵。傳統工藝分為前發酵和后發酵,分別在不同的發酵罐中進行,流行的做法是在一個罐內進行前發酵和后發酵。前發酵主要是利用酵母菌將麥芽汁中的麥芽糖轉變成酒精,后發酵主要是產生一些風味物質,排除掉啤酒中的異味。
3、過濾滅菌:經過二個星期左右的發酵(有些啤酒發酵期可能長達幾個月),將啤酒經過過濾,除去啤酒中的酵母菌和微小的顆粒,再經達低溫滅菌(62℃左右),冷卻,啤酒就可以包裝。
4、包裝:包裝方式主要有瓶裝和罐裝,還有桶裝等。
中國啤酒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業的調整和發展階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廠,啤酒年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雖有所放慢,但啤酒產量仍增長1.4倍。到1978年,中國的啤酒年產量達到40萬噸。在這一階段,在啤酒科學研究、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為啤酒工業的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階段:1979年后,啤酒生產全面發展。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啤酒廠,全國除輕工系統外,其他部們如商業、農業、機械、國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廠。一些啤酒廠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如在1980年,中國共生產啤酒68.8萬噸。
第三階段:中國的啤酒工業高速發展,其主要特點是擴建和新建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啤酒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在有的省份,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啤酒廠。據1987年的統計,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廠104個,由于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從國外引進技術、裝備、人才,加快了啤酒工業的發展.如從國外引進了啤酒生產線,尤其是啤酒灌裝線。
第四階段:中國的啤酒工業進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業繼續以高速度發展,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開始對啤酒的質量,啤酒工業的經濟效益更加重視,啤酒工業的規模按照國際上的慣例,開始向大型化,集團化方向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