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華潤啤酒高管宋占民》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華潤董事長傅育寧之子
華潤董事長傅育寧之子傅鈺博。
傅育寧主掌華潤開始于2014年的一場意外,當時原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貪腐案爆發,傅育寧臨危受命,從招商局集團董事長調任為華潤集團董事長。 之所以傅育寧被挑中以“救火隊長”領導華潤,有分析認為華潤與招商業務結構類似,都是多元化企業,兩個集團都在香港擁有重要資產,比如,華潤在香港有5個上市公司,而招商的經營總部就位于香港。
拓展資料:
一,對于傅育寧來說,這是一次突如其來的任命,也是一副沉重的擔子。從企業體量來看,截至2013年年底,華潤集團的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利潤分別為招商局集團的2倍、5.6倍和1.7倍。前者主業多達7個,所處領域比僅有3個主業的后者復雜得多。更重要的是,現在華潤集團正處在風口浪尖,人心浮動,不少員工把原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視為“教父”一樣追隨,如何斬斷這些腐敗的滋生,重回正軌,傅育寧勢在必行。傅育寧赴任第一天,先整頓企業文化,在華潤官網首頁新開辟了一個“傅博士觀察”專欄,刊登自己在企業內部的講話及關于企業發展的思考。 截至2020年7月28日,該專欄共刊登70篇文章,“塑德”“反思”“鑄魂”“問心”“合規防線”“文化重塑”“反腐”等關于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詞匯高頻出現。 同時,傅育寧開始對華潤旗下業務“開刀”重組,與宋林的瘋狂生長不同,他只做減法。首先,剝離香港上市平臺華潤創業旗下零售飲品等業務僅保留啤酒業務,并更名為“華潤啤酒”,此后從百威英博回購了華潤雪花啤酒剩余的49%股權,將雪花啤酒進一步打造為國內最大的啤酒集團。
二,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會議 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宣布中央關于調整華潤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決定:任命王向明為華潤有限公司董事長,免去其華潤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免去傅育寧的華潤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 有關職務的任免,依照有關法律、章程的規定辦理 公開資料顯示,王向明出生于1963年,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學士學位 曾任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副局長;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副董事長、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副總裁;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原黨組成員 2016年5月至今,歷任原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董事。2016年8月至今,任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董事、總裁 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019年3月4日至今,任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根據中央組織部、國資委發布的規定,中央企業領導班子成員退休年齡原則上為60歲 但實際上,由于各種原因,可以放寬到63歲 從傅育寧的年齡來看,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 傅育寧出生于1957年,2014年加入華潤集團。他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國商業理事會理事兼副主席、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名譽會長、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咨詢小組成員 曾任招商集團董事長、招商銀行董事長、招商國際董事長、嘉德置地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弘豐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擁有大連理工大學學士學位及英國布魯納大學海洋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華潤雪花啤酒董事長叫什么
王群
于一九九四年加入華潤創業有限公司。王群先生為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華潤創業有限公司以及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主要負責集團啤酒業務的全盤運作。
王群先生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并獲金融學學士學位,具有中國經濟師資格。加入華潤創業有限公司前,曾任職于中國國家經濟委員會,并于一間深圳著名的綜合性企業擔任要
職。
誰知道華潤集團歷屆董事長和總經理是哪些人不?
華潤集團現任領導班子成員和個人背景
1.華潤集團董事長、兼任華潤置地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王祥明
男,1963年出生,安徽懷遠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大學本科。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大學本科。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現任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華潤置地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人物履歷:
1995年03月,任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工程總承包公司副經理
2000年02月,任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北京)公司總經理
2001年11月,任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副局長
2003年12月,任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建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
2005年04月,任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副董事長、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2007年12月,任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同時擔任中建協項目管理委員會副會長
2015年11月,任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2016年05月,任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2016年08月,任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
2019年03月,任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2020年07月,任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華潤置地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2.華潤集團董事、副總經理 馬璐
女,中共黨員,1990年9月參加工作。持有北京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及美國德克薩斯州阿靈頓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16年加入華潤集團。
現任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人物履歷:
2007年2月,任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2010年4月起兼任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總法律顧問。
2015年6月,國資委發布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職務變動情況:經研究,余德輝、余劍鋒、馬璐、時家林、魏鎖同志任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2016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經研究,同意馬璐為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人選。請按有關規定辦理。
2016年8月,馬璐不再擔任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職務。
2017年12月,當選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3.華潤集團副總經理、總會計師李福利
男,1965年12月出生,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持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以及長江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18年加入華潤集團。
個人履歷:
198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財務會計專業,長江商學院EMBA。
1997年4月起任五礦集團財務公司總經理;
2002年初任五礦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2005年7月任五礦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兼財務公司總經理)、五礦實達期貨公司董事長、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
曾任中國五礦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裁,兼任五礦資源有限公司董事長;
現任華潤集團副總經理。
4.華潤集團紀委書記、董事 潘福
男,漢族,1963年2月生,貴州遵義人,1986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重慶大學電氣工程系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2019年加入華潤集團。
人物履歷:
曾任云南省電力工業局計劃處副處長,昆明發電廠副廠長、廠長,云南電力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監察部副主任、主任,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計劃發展部主任。
2010年10月,任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黨組成員、黨組紀檢組組長;
2010年12月,任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黨組成員、黨組紀檢組組長,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2017年11月,任中國南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黨組紀檢組組長,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監事會主席。
現任華潤集團紀委書記、董事。
5.華潤集團副總經理,兼任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華潤燃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王傳棟
男,江蘇徐州人,持有中國石油大學工學學士學位及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85年加入華潤集團。
曾任華潤燃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華潤化學材料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華潤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華潤石化石油氣公司總經理。
人物履歷:
1985年加入華潤石化(集團)有限公司,曾擔任董事副總經理。
2007年2月,任華潤燃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
2008年11月,任華潤燃氣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2012年6月,任華潤燃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現任華潤集團副總經理,兼任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華潤燃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6.華潤集團副總經理,兼任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小軍
1966年生,中國國籍,無境外長期居留權,天津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技術專業工學學士學位,擁有工程師、政工師專業技術職稱,2020年加入華潤集團。
個人履歷:
歷任中國通廣電子公司技術開發部干部、項目經理、銷售經理、區域經理、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中國瑞達系統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黨委書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主任,中國長城計算機深圳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中國長城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董事長等職。
2018年7月,陳小軍出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現任華潤集團副總經理,兼任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7.華潤集團副總經理、兼任華潤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王春城
1962年12月出生,吉林財貿學院經濟學學士學位,1997年加入華潤集團。
現任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任華潤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人物履歷:
曾任國家外經貿部(現為商務部)人事司副處長、中國華潤有限公司人事部副總經理、總經理,中國華潤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會辦公室副總經理、總經理,德信行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現任華潤集團副總經理,兼任華潤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現同時擔任華潤醫藥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華潤江中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前稱江西江中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國際醫藥經銷商協會(IFPW)董事會董事。
華潤集團董事長相當于什么職位的官員
董事長相當于正廳級或者副廳級官員。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1938年于香港成立的“聯和行”,1948年更名為華潤公司,1952年隸屬關系從中共中央辦公廳變為中央貿易部(現為商務部),2003年歸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被列為國有重點骨干企業。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育寧;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祥明。
擴展資料:
截至2012年末,總資產9370億港元。2012年末,實現銷售收入4057億港元,股東應占凈利潤191億港元。集團核心業務包括消費品(含各種零售、啤酒、食品、飲料)、電力、地產、醫藥、水泥、燃氣、金融等。
華潤的多元化業務具有良好的市場競爭優勢和產業基礎,其中零售、啤酒、電力、地產、燃氣、醫藥已成為行業領先地位。
華潤自2001年開始實施“再造華潤”發展戰略,通過兩個戰略期的發展,已建立起雄厚的產業基礎,產業地位和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華潤集團正在實施“十二五”發展戰略,將在充分發揮多元化企業優勢的基礎上,打造一批營業額過千億、經營利潤過百億的戰略業務單元,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集團整體銷售額7000億,經營利潤1000億,總資產1萬億的目標,把華潤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華潤集團拓展內地文化產業地產 文化地標“浮出水面”。
2015年10月19日,華潤創業(HK291)發布公告,公司中文名稱由“華潤創業有限公司”更改為“華潤啤酒(控股)有限公司”。
從2015年10月23日,中文簡稱將由“華潤創業”更改為“華潤啤酒”,英文股份簡稱將由“CHINA RESOURCES”更改為“CHINA RESBEER”,股票代號維持不變。
2016年7月18日,中國最大的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美團-大眾點評宣布,獲得華潤旗下華潤創業聯和基金戰略投資,雙方將建立全面戰略合作。
2016年10月28日,華潤集團旗下綜合醫藥企業——華潤醫藥(03320.HK)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由此,華潤集團在港交所共擁有6家上市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在華潤集團干部大會上的講話
華潤雪花背后的老板是誰
從2003年開始,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加入WTO之后,進一步開放的中國市場逐漸融入到了世界經濟的均衡游戲中,外資對于中國市場化的走向進一步確定。
進入2005年,外資進入中國啤酒業的步伐更為快速:
合資公司華潤雪花啤酒4月11日以1.25億人民幣收購阜陽市雪地啤酒;
青島啤酒當天也宣布公司董事會已批準美國安海斯-布希公司(AB公司)在青島啤酒的股權比例將由原來的9.9%增加至27%,成為青島啤酒最大的非政府股東;
4月18日,全球啤酒著名品牌“喜力”在上海簽約收購了“蘇啤老大”——大富豪公司40%的股份;
同期,燕京啤酒也拋出全國發展新策略:公司正瞄準華東及華南啤酒市場,今年起擬斥資3億至5億元人民幣用作收購,預期今年落實一至兩個項目。
比利時英特布魯、英國紐卡索、荷蘭喜力、丹麥嘉士伯、日本朝日等跨國啤酒巨子也通過各種形式介入了中國啤酒產業。
“隨著外資收購速度的加快,中國啤酒市場的競爭正在發生變化:最初啤酒行業有1000多家企業,經過收購兼并,目前還剩下400多家,今后啤酒企業的數量還將減少。而這種競爭最終將帶來更高層面的較量。”對于外資的強勢進入,燕京啤酒集團副總經理畢貴索認為,“中國啤酒市場現在全球最大,而歐美多數市場已經飽和甚至萎縮,中國顯然是國際資本的一個理想目標,國內啤酒企業不但要抗衡外來資本,還要應對國內市場的競爭和整合,我們任重而道遠!”
資本整合:規模≠效益
整合大潮一浪勝似一浪,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兼并整合后的兩家人如何實現“1+1≥2”,處在第一、第二啤酒集團之外的300多家啤酒廠如何在國際化的市場大潮中定位自己,無疑成為眾多企業面臨的新課題。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外資就已看好中國的啤酒市場,50多家洋啤酒潮涌而至,當時國內的多數大中啤酒集團被外資控股或收購,經過幾年時間的磨合最終還是因為不適應中國特殊的國情和市場環境而紛紛兵敗。
經過十幾年的拼殺,以青啤、燕京、雪花為代表的中國啤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但目前我國整體上仍有1/3的啤酒廠不具備盈利能力,靠低成本收購完成其擴張的青島啤酒總經理金志國感觸頗深:“與國際啤酒大公司相比,青啤在資產、贏利能力、創新能力、國際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大差距!”
啤酒行業是一個靠規模實現效益的行業,但“規模≠效益”。稍微回顧一下,我們不難發現,青島啤酒在早期的收購過程中,過于強調擴張的低成本概念,結果背負了一大堆“小舢板式”啤酒企業,當期成本低而運營成本高,較重的歷史包袱使青啤到現在為止仍沒有形成真正的戰斗能力。青啤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積極探索國際化合作,引入成熟的管理理念,以彌補前期的不足。
反觀燕京,則采用了“強強聯合”的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雖然當期成本高,但后面的工作相對比較好開展。“強強聯合”模式的難處在于雙方都比較強大,個性十足,都是稱雄一方的諸侯,誰都不服誰,這是問題的一面。但也正是由于都有這樣的個性,他們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像燕京收購的漓泉啤酒,其總資產貢獻率現在達46.7%,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單產產量、利稅晉升到行業5強,雙方的市場、人才、機制優勢和資本、技術、品牌優勢均得到了較好發揮,規模效應得到充分展現。
“規模對啤酒行業來講是有意義的,但現在很多大廠的規模效應沒有發揮出來,這跟他的整合能力或者思路有關系。好多大公司表面上是一個公司,是一個大老板,實際上還是自己管自己那一塊、各自為政,規模效應沒有發揮出來。啤酒作為一種快速消費品,規模、布局確實是比較重要的因素,它是幫助我們實現市場占領和品牌提升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或過程,但它僅僅是一個過程,而非最終目的。”對于如何解決“1+1≥2”的問題,快速成長為行業三巨頭之一的華潤雪花啤酒的老總王群也深有感觸。
狂歡序幕拉開
經過產業整合后的啤酒企業,已經認識到了產業整合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建立全國性品牌的價值和意義。其中南北市場資源整合成為各家企業市場競爭力提升戰略的工作重點。去年和今年,青島、燕京、華潤三巨頭都已到或將到廣東投資建廠,繼華潤啤酒6.8億元在東莞建立年產30萬噸啤酒的生產基地后,燕京啤酒又在佛山設下10萬噸生產線,而青島啤酒已在粵形成深圳、佛山、珠海三個生產基地。
2005年,各家企業在積極落實區域布局的同時,更是積極實施自己的差異化產品戰略,紛紛爭搶高端產品市場。雖然其市場較小,但利潤很高。2004年燕京啤酒用占總產量20%的高端啤酒實現了50%的利潤,高端啤酒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目前已有多家在2004年有重大舉動的外資啤酒企業宣稱,今明兩年將向市場全面推出自己的高檔品牌,除去塑造其品牌形象的意圖而外,更是期望在高檔啤酒市場中能夠分得一杯羹。
另外,今年南(廣州)北(北京)兩個市場的動態也非常值得關注。去年和今年,青島、燕京、華潤三巨頭紛紛到北京、廣東投資建廠,構筑戰略要塞;而青島啤酒今年更是大舉進軍北京市場,高、中、低端全面進入,南北對決之勢業已形成。
品牌打造上各方亦是不遺余力,華潤2004年請來世界級營銷大師科特勒,為其“雪花”品牌出謀劃策,顯示出本土啤酒品牌意識的不斷深入。
燕京在2005年新年剛過,便傾力參與“世界十佳運動員”的評選活動,借勢掀起了新一輪的體育營銷高潮……
理性看待國際化
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場,經過一番并購和發展后,現在的青啤、燕京、華潤三大啤酒集團暫居第一梯隊,珠啤、重啤、哈啤、金星緊隨其后。
但AB、SAB、英特布魯、喜力這些世界啤酒行業的巨頭,在經過了原始積累階段后,還會久居人下、藏身其后嗎?中國的啤酒企業如何與這些世界級選手同場競技?結果會怎樣?一二軍團中僅有的兩個未被外資操縱的本土啤酒企業——燕京和金星未來的命運又會如何?
“我們必須明確:國際化只是一個過程,并不是最終的結果!”在關于國際化的問題上,燕京啤酒集團的副總經理畢貴索明確表示:“燕京啤酒國際化的最終目的必然是為了發展中國的民族啤酒工業、打造世界級的中國啤酒品牌。”
如今世界幾大啤酒巨頭均已在中國安家落戶,面對新一輪來勢洶洶的國際資本浪潮,擺在中國啤酒業面前的是鮮花還是荊棘?是坦途還是陷阱?是國際化還是被國際化?在未來的幾年時間里,中國啤酒業將走向何處?國際啤酒巨頭與中國啤酒的角力誰能勝出?中國的啤酒品牌能否成功突圍?
金星CEO侯孝海簡歷
侯孝海簡歷
1968年出生,山東濰坊人,現家住成都。
1987年—1991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學習,畢業后進入首鋼;1995年加入外資企業美國蓋洛普咨詢有限公司;1997年加盟百事可樂公司;2002年1月任華潤雪花啤酒有限公司銷售發展總監,2003年擔任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市場總監;2006年創造了 “非奧運營銷”理論,在世界杯期間推出實踐,讓雪花取得極大成功,侯孝海也被譽為“中國非奧運營銷第一人”。
關于《華潤啤酒高管宋占民》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